青春留乡间 难忘当年情 ——探寻莲花山保护区“知青楼”的故事(下)

2021-08-05 09:15:43

从柳东村归来后,笔者根据冯林生留下的联系方式,找到了曾在柳东村插队3年的知青董凤玉。

一听到柳东村和冯林生的名字,董凤玉脱口而出:“我们上周回去了!”如今已年过六旬的董凤玉对自己当知青插队时的人和事仍然记忆犹新,念念不忘。是什么样的经历和情感让她难以忘怀?董凤玉陷入了回忆。

“我是1975年11月到柳东村插队的,当时才17岁,刚刚念完高中。第一次是我们十几个知青带着随身物品,坐上大卡车,从马鹿山出发去柳东村,可车开到牛车坪附近就没有路了,我们只得原路返回。过了一个多月,我们乘船走水路到达南蛇冲附近,上岸后步行到牛姆坪生产队报到,正式开启插队生活。”董凤玉说,最初自己被分到专业队,参与牛车坪到静兰大桥的公路修建。一个月后才回到柳东村生产队,住进了“知青楼”,在那里一待就是三年。 那段日子里,董凤玉挑过担、插过秧、打过谷、割过草、背过砖。在柳东村度过的别样青春,成为知青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那时洗澡要靠自己提着桶,走很长一段黄泥路挑水回来。记得有一回天黑了,我一脚踏空,险些翻下山沟。我们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要等到生产队每个月底开船过河买米时,才能坐‘顺风船’回家看父母。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村民们都对我们很热情。看到我们刚来时挑担子连路都走不稳,就手把手教我们。在相处过程中,我们也给他们普及文化知识,教他们认字。在‘知青楼’的那段日子,有苦有乐,让人难忘。”董凤玉说。

如今,曾经的少女已年逾花甲,柳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知青楼”已经不在了,但董凤玉和当年插队的知青们却一直没忘记那里的乡亲们。

“以前村里都是黄泥路,现在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交通方便了,我们随时可以回来。保护区成立后,这里的风景更美了,每次回来都像度假一样。”董凤玉说,现在只要有空,十几名老知青就会相约回村里走一走、看一看。看到他们回来了,村民们也会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屋喝茶,在家吃饭、聊天,从当年的生活聊到今天的变化。这种特殊的感情,她一辈子也忘不了。

版权所有:柳州市莲花山保护中心(柳州市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ICP备案序号:桂ICP备2021000501号-1

主办单位:柳州市莲花山保护中心(柳州市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地址:柳州市桂柳路168号       E-mail:lzslhsbhzx@163.com